欢迎访问润滑与密封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20-32385313 32385312 RSS EMAIL-ALERT
  • 2014年第39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一种新型液体润滑系统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仿真

      2014, 39(12):1-5.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1

      摘要 (17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空间环境中微重力条件下的液体润滑系统,基于谐波原理提出一种新型润滑油供应方式。该供油方式通过弹性体变形和质点振动将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供应到摩擦表面,实现了不需要油泵驱动供应润滑油的目的。建立弹性体的径向弯曲变形模型和弹性体质点振动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并分析弹性体变形和质点振动,研究弹性体壁厚和连通油孔直径及油孔倾斜角等结构参数对润滑油供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改变弹性体厚度和连通油孔直径,系统的供油性能发生变化;在工作载荷作用下弹性体产生径向弯曲变形和弹性体质点沿径向的振动,从而使储油腔内的润滑油供应到摩擦表面,验证了所设计润滑系统供油原理的可行性。

    • 汽轮机叶顶间隙汽封内泄漏流动的数值研究

      2014, 39(12):6-11.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2

      摘要 (16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分析某汽轮机高压级叶顶汽封内的泄漏流动特性及泄漏流在级后与主流的掺混过程,并比较有无汽封情况下间隙流场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汽封间隙内充满复杂的涡运动,使泄漏流的动能得到充分的耗散,且齿数增加可使耗散更加充分;增加叶顶汽封装置可有效降低级后间隙泄漏流与主流的掺混损失,增加汽封齿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级后掺混带来的流动影响。

    •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瞬态弹流润滑分析

      2014, 39(12):12-15.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3

      摘要 (17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弹流润滑理论为基础,利用多重网格法,针对啮合点当量曲率半径、卷吸速度、载荷等时变因素,对摆线针轮行星传动机构啮合齿廓各点的压力及油膜厚度进行数值计算,并与等温稳态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时变因素对膜厚影响显著,对压力分布影响很小。考虑时变时,在啮合周期的前半段,中心膜厚和最小膜厚值都要低于稳态值,而在啮合的后半段则相反;其中中心膜厚值在啮合开始后迅速下降然后维持在一定水平,最后升高,而最小膜厚值在啮合开始后很快下降然后立刻上升。而在稳态情形下,中心膜厚值和最小膜厚值都在啮合的前期和末期出现过极小值现象。

    • 基于质量守恒边界条件的船舶艉轴承润滑性能分析

      2014, 39(12):16-23.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4

      摘要 (16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船舶艉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质量守恒边界条件,编制相应的润滑仿真程序,研究艉轴承的润滑性能,探讨轴承润滑性能随轴承运行参数(如转速、轴承宽度、外载荷及空穴压力等)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质量守恒边界条件相比于雷诺边界条件,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空穴压力的增大并不总是有损轴承的承载力;随着空穴压力和轴承宽度的增大,偏心率和最大油膜压力都减小;随着外载荷的增加,油膜压力和空穴区域大小逐渐增大,呈现出很强的非线性趋势;随着转速的增大,油膜压力峰值减小;空穴区域随转速增大而增大,其位置会向最大轴承间隙处移动。

    • 抗磨添加剂对不同服役阶段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2014, 39(12):24-2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5

      摘要 (15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黏度测试仪测定新油及3种不同服役阶段润滑油的黏度,采用UMT-II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并同时考察3种在用润滑油添加抗磨添加剂后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的黏度随着运行里程数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随润滑油运行里程数的增加,润滑油的摩擦因数增大,导致试验钢球的磨损量也增加;抗磨添加剂对不同服役阶段的润滑油的抗磨性能影响程度不同,在磨合磨损期和正常磨损期,加入抗磨添加剂后并不能改善润滑油的抗磨性能,而在异常磨损期,抗磨添加剂的加入可较好地改善润滑油的抗磨性能。

    • 锡对粉末冶金铜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2014, 39(12):29-33.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6

      摘要 (15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备铜基摩擦材料,利用GF150D型定速摩擦试验机,研究摩擦速度为200~3 000 r/min、制动压力为0.38~0.63 MPa条件下,锡的质量分数在0~14%范围内材料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材料中添加锡可明显提高材料的摩擦因数,其中锡质量分数为12%左右时材料的摩擦因数达到最高值,这是因为低锡含量时材料的强度不高使摩擦因数偏低,而锡含量过高时润滑作用增强,导致材料的摩擦因数降低; 锡的质量分数在8%~12%范围对降低高速摩擦条件下的磨损率作用明显,这缘于合理的锡含量提高了材料的强度使材料的耐磨性提高;在低摩擦速度下,摩擦因数随着制动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在高摩擦速度下,摩擦因数随压力增加而降低;在高速高压摩擦中,由于摩擦温度高以及第三体数量和基体软化程度与流动性的增加,导致摩擦因数降低。

    • 环形金属密封总成密封机理及性能分析

      2014, 39(12):34-3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7

      摘要 (16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形金属密封总成是水下井口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水下井口头系统的安全性,甚至整个水下油气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环形金属密封总成的密封机制和工作原理,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从密封环在密封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来分析其密封性能。结果表明:密封环在弹性变形阶段可以实现密封,但对密封环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在环形密封总成工况条件下无法保证,应避免在此阶段实现密封;密封环在塑性变形阶段能够填补环表面存在的缺陷,实现良好的密封;在塑性变形阶段,密封环接触面的变形情况成为影响密封性能的唯一因素。

    •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基础油热氧化规律研究

      2014, 39(12):39-4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8

      摘要 (15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恒温箱氧化法,将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基础油分别在不同温度下(95、135、175、250 ℃)进行连续氧化,测试不同氧化时间下TMPTO的运动黏度和总酸值,获得其热氧化行为与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的定量关系;运用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TMPTO不同氧化时间下的热氧化产物和性能进行分析,探讨其热氧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随着热氧化时间的延长,TMPTO基础油运动黏度的对数和总酸值呈线性增加关系,热氧化温度越高,线性斜率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时间的增加,TMPTO基础油的氧化诱导温度降低;FTIR分析表明TMPTO基础油在氧化过程中产生了氢过氧化物以及醇类产物。

    • 基于移动点热源积分法的弹流润滑温度场计算

      2014, 39(12):43-47.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09

      摘要 (159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假设弹流润滑中沿膜厚方向上温度分布为抛物线形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对流散热和压缩做功的影响,利用简化的能量方程和点热源积分法结合,在固液界面处满足热流连续条件,建立热混合润滑计算模型,通过反复迭代求得油膜以及接触界面的温度场。结果表明,当速度很低时,对流散热和压缩发热对温度分布基本没有影响,随着速度增大,对流散热和压缩发热对温度分布逐渐产生影响,且主要影响入口处温度分布;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区压力、温度有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已知一个接触界面的温度求得另一个表面和油膜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为润滑热分析和红外测量接触区温度奠定了基础。

    •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的磨损仿真分析

      2014, 39(12):48-5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0

      摘要 (17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中,齿轮副的接触由高模量的齿轮对接触转化为高模量齿轮与低模量介质带的接触,磨损主要发生在柔性介质带上。应用Archard黏着磨损理论,建立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磨损数学模型,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带式啮合介质齿轮的实体模型,并对其结构静力学进行分析;根据磨损数学模型和接触应力的分布情况,模拟计算出介质带的磨损量。结果表明: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最大接触应力发生在啮合节点处,弹性应变主要发生在介质带上,啮合节点处应变值最大;介质带的磨损量随载荷和滑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磨损量发生在啮合节点处,在齿轮啮合线上不同节点处磨损量略有差距,边缘处磨损量最大。

    • 无机盐阴离子对果胶水基润滑液减摩性能的影响

      2014, 39(12):53-57.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1

      摘要 (16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微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果胶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磨痕表面形貌,并采用能量色散光谱仪分析摩擦磨损机制。同时还考察工业用水中存在的阴离子对含果胶水基润滑液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中加入少量的果胶就可显著改善水的摩擦学性能,并且随着果胶添加量的增大,减摩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果胶在表面吸附形成的润滑膜起到良好的减摩效果;不同阴离子对果胶的摩擦学性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其影响的实质是盐析作用和吸附作用。

    • 重载条件下PD3淬火钢轨磨损机制试验研究

      2014, 39(12):58-6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2

      摘要 (17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赫兹模拟准则前提下,使用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不同轴重下PD3淬火钢轨在重载和轻载工况下的滚动摩擦磨损性能。利用韦氏硬度仪、光学显微镜、SEM等分析试样试验后的硬度变化、塑性变形以及微观组织损伤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重的增加,试样磨损量大幅度增加,材料表面塑性变形更严重;试验后试样表面硬度均显著提高,且重载工况下产生了塑性变形型波磨,波峰及波谷处的硬度均高于轻载工况;重载下试样所受应力较大,内部组织破坏严重,裂纹扩展以产生二次甚至多次裂纹为主要形式,其中贯穿到表面的裂纹最终导致表面材料剥离掉落,而轻载下裂纹规整且多数以一根主裂纹形式沿着塑性变形流动方向扩展。轻载和重载下试样损伤形式均主要为滚动接触疲劳。

    • 考虑温度影响的O形圈可靠性分析

      2014, 39(12):63-6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3

      摘要 (17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O形圈处在高温工况容易发生热膨胀及应力松弛并导致失效的情况,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比较考虑温度时和不考虑温度时O形圈的应力及应力随着时间的松弛情况,并使用响应面法,计算出O形圈的剪切破坏失效、密封失效及多失效的可靠度。结果表明:高温对O形圈的应力分布和松弛速率的影响很大;O形圈的剪切破坏可靠度及泄漏失效可靠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初期会发生急剧下降而后期下降速度减小;O形圈的多失效可靠度前期急剧减小然后基本达到稳定,表明O形圈在使用初期没有发生失效,则其在后期发生失效的概率较低。

    • 车轮踏面硌伤处的瞬态滚动接触应力分析

      2014, 39(12):69-74.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4

      摘要 (188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研究带有踏面硌伤的车轮在指定牵引或制动力条件下的瞬态滚动接触行为,分析不同速度、硌伤几何和材料塑性变形对踏面硌伤处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300 km/h速度范围内,车轮硌伤所激起的接触力随速度的增加而降低;初期硌伤可能存在的边缘“堆起”能大大增加接触应力的水平,或可导致滚动接触疲劳的萌生;对于具有尖锐边缘的硌伤,弹塑性等效应力水平仍可明显大于车轮材料的强度极限,即可发生持续的塑性变形,易于萌生疲劳;相对而言,对于具有钝边缘的硌伤,相应的接触应力水平要低得多,车轮偏于安全。

    • 表面织构对椭球体-平面接触热弹流润滑的影响

      2014, 39(12):75-79.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5

      摘要 (18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椭球体-平面几何和数学模型,分别采用多重网格法和多重网格积分法求解光滑及带有表面织构(正方体微凹坑、圆柱形凹坑)椭球体的压力、膜厚分布及其表面的温度分布, 分析不同滑滚比(1.0~2.0)下2种不同表面织构的最小膜厚和最高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表面织构的弹流润滑性能影响较大,不可忽略; 2种织构表面的油膜厚度较光滑表面增大,且在圆柱体表面织构的底面半径跟正方体表面织构边长相同时,前者表面所形成的油膜厚度更大,整体温度更小;随着滑滚比的增大,2种织构表面的最小膜厚减小,最高温度增大,其中圆柱体表面织构具有更大的最小膜厚,更低的最高温度。

    • 椭圆微孔截面形状对机械密封动力润滑性能的影响

      2014, 39(12):80-85.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6

      摘要 (164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建立单一椭圆型微孔端面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的三维CFD动力润滑模型,研究不同截面形状椭圆微孔机械密封的动力润滑性能,分析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椭圆微孔对端面液膜承载力、摩擦力和摩擦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孔其他参数恒定情形下,微孔深度与端面间隙比值H*<0.8时,矩形截面微孔的动力润滑性能占优,0.8≤H*<1.8时梯形截面微孔的动力润滑性能占优,H*≥1.8时三角形截面微孔的动力润滑性能最好;微孔倾斜角为45°时3种截面形状下都取得了最好的动力润滑性能,且梯形截面动力润滑性能最好;微孔长宽比1.5≤γ<2时梯形截面形状的微孔端面动力润滑性能最好,但当γ>2时矩形截面形状的微孔端面动力润滑性能最好。

    • 纳微结构Cu/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014, 39(12):86-8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7

      摘要 (17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uSO4与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利用原位还原技术制得纳微米结构铜/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利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Cu/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进行表征。将复合微粒修饰并添加到液体石蜡中,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原位还原技术制备的纳微米结构的Cu/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中铜的粒径在100 nm之内; 在392 N、1 450 r/min、30 min实验条件下,质量分数2.0%的复合微粒可使液体石蜡的摩擦因数下降33%,质量分数0.5%的复合微粒可使钢球磨斑直径下降25%。

    • 椭圆形轴瓦滑动轴承动特性数值分析

      2014, 39(12):89-9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8

      摘要 (20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椭圆形轴承流场的数值分析模型,并运用FLUENT求解椭圆形轴承流场,分析轴承椭圆度、偏心率等参数对轴承动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转速下椭圆形轴承的Taylor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椭圆度的增大,整个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油膜压力随着偏心率近似线性增加;随着转速的增大,湍流Taylor涡开始出现,数目逐渐增加,涡流形状逐渐由规则变为不规则。

    • 基于低摩擦的柴油机节能新方法研究

      2014, 39(12):93-95.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19

      摘要 (16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车用柴油机节能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低摩擦技术的柴油机综合节能方法。研究柴油机摩擦副低摩擦技术,采用涂层技术与润滑技术减少摩擦副磨损;搭建柴油机节能综合试验台,通过油耗仪和尾气分析仪检测节能减排效果。实验研究表明,采用涂层技术与耐磨润滑油,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实现柴油机的节能,这为车用柴油机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 SK型静态混合器固体颗粒冲蚀磨损分析

      2014, 39(12):96-100.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0

      摘要 (17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SK型静态混合器内固体颗粒对混合元件的冲蚀程度,采用固-液两相流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建立冲蚀及流场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中的流体动力学模块,对SK型静态混合器内的颗粒运动轨迹和颗粒对静止元件的冲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颗粒对静止元件的冲蚀主要发生在元件的螺旋边缘处,在总元件的3/5个处达到最大,且靠近入口和中间段的元件冲蚀量也较大;除冲击角度外,颗粒平均直径和平均冲蚀速度对冲蚀的作用最为关键,当颗粒粒径、速度和体积分数达到某一组合时产生的冲蚀现象最严重;冲蚀现象是固体颗粒的物理属性和流场特性的综合作用结果。

    • 基于K-means聚类与最大类间方差的磨粒彩色图像分割

      2014, 39(12):101-104.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1

      摘要 (179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在HSI颜色空间下存在的图像的二维颜色分量分布散乱不紧密,存在聚类中心计算错误,利用二维颜色分量很难将背景和磨粒准确分割开,分割完的铁谱图像仍包含许多不需要的微小磨粒等问题,提出采用K-means聚类与最大类间方差的图像分割方法。分别选取球粒、切削磨粒、严重滑动磨粒、红色氧化物、疲劳磨粒的彩色图像,在Lab颜色空间下利用二维颜色分量进行聚类分析及最大类间方差阈值分割,并进行三维数学形态学处理。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小磨粒与目标磨粒的有效分割,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彩色磨粒图像,为磨粒的颜色参数识别提供有效的依据。

    • 水基泥浆中P110钢级套管耐磨性能和磨损机制分析

      2014, 39(12):105-109.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2

      摘要 (16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下入套管的井中继续钻进会导致套管不同程度的磨损,磨损后套管强度降低会威胁试油完井作业的安全。采用环块式钻杆-套管磨损实验机,研究P110套管在水基泥浆中的磨损性能,测试不同磨损时间、正压力和转速下套管的磨损效率和摩擦因数。通过套管磨损表面SEM图,分析套管磨损机制。结果表明:转速和正压力的变化对套管磨损程度的影响较大, 随着正压力的增加,磨损效率增加,摩擦因数先变大后变小;随着转速的增加,磨损效率和摩擦因数均增加;低压力下套管会发生磨粒和疲劳磨损,高正压力下黏着、磨粒和疲劳磨损同时存在,主要为黏着磨损;减少套管和钻杆间的接触力可控制套管内表面的磨损。

    • 接触面应力强度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

      2014, 39(12):110-113.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3

      摘要 (17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微动接触副的几何结构和接触状态,以柱面桥脚微动桥与平面试样接触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软件建立其微动疲劳损伤有限元模型,分析应力强度和应力强度幅度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SWT临界面法预测微裂纹萌生位置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柱面桥脚微动桥与平面试样接触副在接触区存在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强度幅度出现在微动桥脚外侧接触区,在轴向应力作用下,此处的应变量最大,易于裂纹的萌生;SWT临界面法预测裂纹萌生位置与最大应力强度幅度所在位置一致,并与试验结果吻合。

    • 干摩擦条件下树脂刹车片磨损机制研究

      2014, 39(12):114-11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4

      摘要 (19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优化拖缆机刹车部件的设计参数,同时进一步提高刹车片的耐磨性能,采用MPV-600型磨粒磨损试验机研究无石棉树脂摩擦片和黄铜试样与45#钢配副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试样的磨损形貌并分析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摩擦热引起的温升导致的硬度下降及磨损机制的改变是干摩擦条件下摩擦片磨损的主要原因;树脂刹车片的耐热性能、耐磨性能均好于黄铜试样,树脂刹车片与钢配副的摩擦因数主要是由树脂刹车片中的铜纤维材料决定的;干摩擦条件下树脂摩擦片的磨损机制是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而黄铜试样以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

    • 柔性石墨/编织盘根组合填料密封性能试验研究

      2014, 39(12):119-124.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5

      摘要 (17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型填料密封和摩擦学性能试验机上,进行柔性石墨/编织盘根组合填料的往复运动试验,考察填料的密封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考察轴向应力、石墨环截面形状和密度对组合填料密封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加,组合填料的泄漏率有所下降,但摩擦力会显著上升,填料的磨损加剧、密封寿命大大缩短;优化柔性石墨环的截面形状能改善组合填料的综合性能,V型石墨环填料的密封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均明显优于平口石墨环;柔性石墨环的密度对组合填料的密封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具有密度梯度的石墨环组合填料性能优于等密度石墨环填料。对于等密度的石墨环组合填料,推荐使用密度为1.5 g/cm3左右。

    • 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基础油性能的影响

      2014, 39(12):125-12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6

      摘要 (18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凝胶色谱测定乙丙共聚物(OCP)和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SDC)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分子量和分散度,用运动黏度测定法、高温高剪切表观黏度测定法测定OCP和SDC在4类基础油中的运动黏度和高温高剪切表观黏度,用柴油喷嘴测定法测定其100 ℃下的剪切稳定性,用冷启动模拟机法测定其-15 ℃与-20 ℃的低温动力黏度。结果表明: SDC分子量小于OCP,但分散度大于OCP,在相同基础油中其黏温性能、剪切稳定性优于OCP类;在4类基础油中,OCP和SDC的黏温特性表现为Ⅳ类>Ⅲ类>Ⅰ类, 稠化特性表现为Ⅳ类>Ⅰ类>Ⅲ类>Ⅱ类,剪切稳定性表现为Ⅳ类>Ⅲ类>Ⅱ类>Ⅰ类;OCP和SDC稠化油的-15 ℃以及-20 ℃的低温动力黏度与基础油相当。

    • EPDM/OMMT插层复合密封材料的低温性能

      2014, 39(12):129-13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12.027

      摘要 (19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EPDM/OMMT插层复合型橡胶密封材料因其优良的耐老化性、密封性而被用作特殊部件用包装容器的密封材料。在研究EPDM/OMMT插层复合密封材料低温冲击性能的基础上,利用含O型橡胶密封圈的密封装置,采用密封箱内压力监测法对插层复合型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的低温密封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冲击次数对三元乙丙橡胶密封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无明显影响,EPDM/OMMT插层复合密封材料耐低温冲击老化性能优良;插层复合型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在不超过-60 ℃低温下的密封性能优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