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希俊 , 周万 , 吴锦泉 , 符永宏 , 刘凯 , 王蓉
2014, 39(1):1-4.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1
摘要:采用声光调Q二极管泵浦Nd∶YAG激光器在45#钢表面进行织构化处理,并填充不同的黏结MoS2基复合固体润滑剂;在销盘线接触的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含不同配比复合固体润滑剂的织构表面的滚动摩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织构表面填充黏接型复合固体润滑剂改善了其摩擦性能,其中填充含质量分数50%MoS2 复合固体润滑剂的织构表面的摩擦因数最低;在线接触滚动过程中,黏结MoS2基复合固体润滑剂织构表面的摩擦因数均随着载荷和转速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高速重载促进了转移膜在对偶面的形成,该转移膜显示出良好的减摩性能。
2014, 39(1):5-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2
摘要:建立多瓦可倾瓦轴承瞬态热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分析多瓦可倾瓦轴承在启动阶段的瞬态润滑性能,通过计算得到轴承由初始位置运动到平衡位置的轴心运动轨迹,并得到平衡位置时轴承的各项润滑性能参数,包括油膜厚度、流体动压力、瓦面温度与瓦面热弹变形等。结果表明,在开机启动阶段,轴心轨迹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历程才能收敛于平衡位置,在载荷较小情况下,热变形对润滑性能的影响要比弹性变形大。
2014, 39(1):9-16.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3
摘要:针对球-盘高副点接触开展微织构表面摩擦学性能实验研究。采用激光工艺在试样表面上加工出具有一定形状、深度和面积比的矩形微织构,采用三维表面形貌仪测量微织构的形貌特征,在摩擦磨损实验机上进行摩擦学实验,研究往复运动模式下微织构深度、间距等参数对球-盘点接触润滑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浅的微织构具有相对较小的摩擦因数;较高频率下微织构表现出较好的润滑和减摩效果;沿运动方向的微织构间距增大,摩擦因数逐渐降低,超过Hertz接触直径之后,摩擦因数变化不明显;垂直于运动方向微织构边长增大,摩擦因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2014, 39(1):17-23.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4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激光粒度仪等对石墨和改性层状二硅酸钠粉体进行表征,应用均匀设计法设计石墨和层状二硅酸钠润滑脂添加剂复配体系,采用四球摩擦磨损机考察复配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应用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复配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础脂的抗磨减摩性能,在高负荷下效果尤其显著。在摩擦力作用下,复配体系和钢球表面作用形成了抗磨减摩性能良好的膜层;同时,二硅酸钠和石墨的层状结构在摩擦副相对滑动过程中易定向排列,变摩擦副之间的运动为添加剂内部的层间滑移,减小了摩擦阻力。拟合的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复配组合添加量和摩擦磨损的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4, 39(1):24-2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5
摘要:通过提取磨粒形状特征参数、颜色特征参数和表面纹理等特征参数对磨粒形态进行量化表征,并以此为输入矢量,引入遗传算法(GA)改进BP神经网络对磨粒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建立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给出具体的算法实现过程。分别应用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未引入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磨粒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综合了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和BP算法局部搜索速度快的特点,网络识别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全局性。
2014, 39(1):29-3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6
摘要:针对传统密封设计基于经验和技巧、没有理论和方法指导的问题,提出弹性往复密封的增效设计理论。在分析弹性液压往复密封的失效形式和增效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弹性往复密封增效设计的概念,确立使密封高效和无泄漏的增效准则。根据增效准则,提出弹性往复密封的增效设计技术体系。该理论提高了密封设计过程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了密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014, 39(1):33-37.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7
摘要:分别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DDBAB)、十六烷基溴化吡啶(CPB)和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修饰的凹凸棒土作润滑脂稠化剂,制备凹凸棒土润滑脂,并对其理化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修饰的凹凸棒土润滑脂均具有较好的热安定性和胶体安定性,有一定的腐蚀性,其中CTAB脂的综合指标最佳;DDAB含有的双烷基长链有利于凹凸棒土与基础油的亲和,CPB因共轭π键的电荷诱导作用降低了凹凸棒土表面的负电荷,这是凹凸棒土润滑脂具有优异润滑性能的原因。
2014, 39(1):38-4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8
摘要:共混制备蒙脱土与Cu(MMT/Cu) 复合纳米粒子,将其添加到150N基础油中,以45#钢为摩擦副,利用MMU 10G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使用EPMA 1600电子探针、金相显微镜、Genesis能谱仪进行试样磨损面形貌观察和组成元素分析。结果表明:MMT/Cu复合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具有优异的减摩效果和抗磨性能,与基础油相比,添加了MMT/Cu复合纳米粒子的油样使摩擦副的平均摩擦因数下降52%,摩擦副试样失重减少55%,这是由于MMT/Cu复合纳米粒子在摩擦表面生成了自修复膜层。
2014, 39(1):43-45.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09
摘要:依据超疏水、自清洁荷叶表面具有的微米乳突和纳米鞭毛双重结构,设计类似荷叶表面的微/纳双重结构,建立对应的Wenzel、Cassie接触角模型,分析微纳双重结构及其结构参数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单级微观结构,具有细长(较大的柱高与柱边长比)微观结构的粗糙表面疏水效果更好;对于微纳双重结构,二级纳米结构的出现降低了实现超疏水性的柱高与柱边长比的阈值,微纳双重结构可以大大提高表面的疏水性能。
2014, 39(1):46-50.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0
摘要:在经典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分析中,油膜压力的计算要满足载荷平衡条件,而这一条件并不适用于发生在限制空间中的弹流润滑,当弹流润滑发生在限制间隙中,油膜的承载力会随工作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对限制间隙条件下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问题进行数值分析,研究油膜厚度及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限制间隙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条件下,油膜厚度及压力随速度参数以及材料参数的增加而增加,而限制间隙增加时,膜厚增加,压力减小。根据数值分析结果,拟合出限制间隙条件下的膜厚计算公式,该公式有较小的计算误差。
2014, 39(1):51-54.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1
摘要:在MPV 600型磨粒磨损试验机上研究相同硬度的氟橡胶和丁腈橡胶及其配比为5∶5和2∶8的混炼胶试样在原油介质润滑条件下的磨损行为,分析在不同载荷、转速下混炼橡胶与金属摩擦副的动态摩擦磨损特性,以期得到性能优异的FKM/NBR混炼胶用于螺杆泵定子。利用体式显微镜观察橡胶试样的磨损形貌,初步分析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在原油润滑条件下配比为2∶8的混炼胶具有较低的磨损量和较小的稳态摩擦因数,其磨损量略高于氟橡胶;在原油润滑条件下丁腈橡胶的磨损机制是以磨粒磨损为主,而混炼胶和氟橡胶则以疲劳磨损为主。
2014, 39(1):59-63.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3
摘要:为提高硅片抛光质量与效率,利用均相沉淀法制备CeO2/SiO2 复合磨粒,配制绿色环保水基型抛光液对硅片进行化学机械抛光,研究pH值、抛光时间、抛光速度、抛光压力等抛光工艺参数对硅片抛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抛光液pH值增加,材料去除率相应增大;材料去除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抛光时间增加而下降;材料去除量随抛光速度、抛光压力的增加均先增大后减小。推测CeO2/SiO2复合磨粒抛光机制为由于水合作用,在硅片表面形成一层易于磨削的软质层。
2014, 39(1):64-67.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4
摘要:在考虑橡胶轴瓦弹性变形基础上,建立水润滑轴承的弹流润滑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水润滑橡胶层厚度对轴承弹流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相同材料不同厚度的橡胶轴瓦对水润滑轴承水膜压力和厚度有着较大影响。随着橡胶层厚度的增加,水膜压力减小,水膜厚度增加,弹流润滑效果越好;相应地,水润滑轴承所承受的摩擦力会减少,摩擦因数会出现降低的趋势。
2014, 39(1):68-7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5
摘要: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具有不同支承结构的超高速微切削空气静压电主轴进行全参数三维实体建模,运用流固耦合的有限元方法分析电主轴的各种结构方案,并进行承载特性分析对比,优选出空气静压电主轴的支承结构。结果表明,前支承对电主轴的承载影响最大,主轴悬跨段的设置对提高承载性能的贡献较小,为加强主轴刚性,可以选择主轴前段采用多排孔轴承的支承结构。
2014, 39(1):73-79.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6
摘要:应用COMSOLMultiphysics对考虑弹性变形和黏压黏温效应的推力滑动轴承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初始入油温度的增大使润滑油黏度迅速下降,但对油膜压力影响很小;载荷的增大使油膜压力增大明显,油膜压力峰值向出口区移动,在轴瓦上产生较大变形;转动速度的增大使油膜厚度增加,有利于产生流体动压,但摩擦功率损失很大;存在使油膜压力峰值最小,且压力分布均匀的最佳倾斜角。
2014, 39(1):80-83.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7
摘要:利用ANSYS软件建立火箭橇试验中滑块与轨道的滑动摩擦热-结构耦合场模型,研究特定载荷和运行工况下滑块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结果表明:滑块材料的热参数和滑块轨道间的摩擦因数对接触面温度有很大影响,接触面温度随摩擦因数增大而增大;分析指定路径上的应力分布可知,摩擦热影响区和热应力集中区域约为从接触面开始至向上6mm范围内,滑块在运行中的破坏发生在该区域。
2014, 39(1):84-89.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8
摘要:以前期开发的二甲醚(DME)发动机用直列隔膜式燃料泵为对象,设计其柱塞偶件结构,运用AMESim软件对柱塞偶件间隙泄漏特性进行仿真分析,探讨间隙大小、配合面长度及柱塞直径对瞬时泄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隙的增大,同一时刻的瞬时泄漏量增大,泄漏量增加的幅度也逐渐变大;泄漏量随柱塞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而配合面长度对泄漏量影响较小。通过优化设计,得到满足泄漏要求的柱塞偶件结构参数范围,并提出防漏柱塞偶件和低压回收油路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直列隔膜式燃料泵的结构。
2014, 39(1):90-9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19
摘要:橡塑同轴组合密封为往复油缸密封的主要结构形式,产品的具体结构通常是模仿进口产品。通过在橡塑同轴组合密封结构设计中引入黄金分割法,有效解决产品结构设计中主要参数的选择问题,设计的产品与国外产品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持久性,为该类产品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2014, 39(1):93-96.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20
摘要:针对O型密封圈传统尺寸检测技术精度较低的缺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图像的尺寸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形状多变的O型密封圈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再采用多边形近似法得到其内、外径周长,并计算出相应的线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满足装配的要求。
2014, 39(1):97-100.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21
摘要:通过成焦板试验和热管试验考察IIIG发动机试验在不同试验时间时油品清净性的变化;通过FTIR和XPS对IIIG发动机试验活塞二环岸沉积物进行组成分析;并通过FTIR和薄层色谱分析法对IIIG发动机试验油进行组成分析。研究发现:在IIIG发动机试验中,油品老化后清净性能变差;活塞二环岸沉积物主要以烃类和含氧化合物为主, CaSO4、ZnSO4、CaCO3含量很少;在IIIG发动机试验中,油品的饱和烃含量减少,芳烃和含氧化合物含量增多。
2014, 39(1):101-106.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22
摘要:论述汽车自动变速器(AT、CVT)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以及与其配套的变速器油(ATF、CVTF) 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ATF/CVTF的摩擦学特性及其评价方法。开发和应用新型自动变速器油及其相应的摩擦特性测试方法、磨损状态评定手段和油品理化性能测试方法及台架试验方法,制定自动变速器油的规格标准,是促进自动变速器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2014, 39(1):107-112.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23
摘要:在进行某种密闭容器精密光学实验时,要求光纤贯穿密封转接装置能抵抗近2MPa的高压冲击波。采用裸光纤直接灌胶密封方式设计一种光纤气密封转接装置,通过在装置内设置多个灌胶筒并合理选择灌胶筒的内径和灌胶密封段长度,使转接装置的密封抗压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检测结果表明:设计光纤气密封转接装置漏率小于1×10-9Pa·m3/s,能够抗2MPa的超压气体冲击,且光信号传输衰减小于1dB。
2014, 39(1):113-118.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24
摘要:介绍了评价汽油清净剂性能的2种试验方法———模拟进气阀沉积物试验(L 2) 和燃油喷嘴堵塞(PFI) 试验;通过L 2模拟进气阀试验给出常用的聚异丁烯胺和曼尼奇碱两大类清净剂的大致图谱;分析模拟进气阀试验(L 2)与台架试验(M111) 以及喷嘴堵塞试验(PFI)的关联性。汽油中烯烃含量的增加,能导致L 2试验沉积物的增多,模拟进气阀试验(L 2) 与台架试验(M111)以及喷嘴堵塞试验(PFI) 有一定的关联性。
2014, 39(1):119-124. DOI: 10.3969/j.issn.0254-0150.2014.01.025
摘要:从以烷链一元和多元羧酸为原料合成的钠盐、胺盐及酰胺盐等数十种化合物中,筛选出几种优异的化合物作为水溶性防锈剂,其与硼酸酯类化合物复合显示出优良的防锈性能和良好的微生物稳定性,可取代有致癌作用的亚硝酸钠作为水基防锈剂。
版权所有 ©《润滑与密封》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